青州古城旅游區——云門山
時間:2021-09-02 08:54:00

云門山 云門山自古以來為魯中名山,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獨具風貌。主海拔421米?!兑娑伎h圖志·山川志》:云門山,在府城城南五里,崖壁上銜蚌殼結石,相傳海田所變。主峰大云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云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于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云門”,或稱“云門仙境”。在云門山山陰處有一國內外罕見的明代摩崖石刻巨“壽”,字體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寬 3.7,僅“壽”字下面的“寸” 字就高達2.23米。所以當地人經常說:“何須自大,人無寸高” ,成語“壽比南山”即語出于此,云門山因此被譽為“中華古壽文化第一山”。

    望壽亭  自山門步行百余臺階,有亭翼然,望壽亭也。亭內長袖當舞者,古四大美女也。仰望西南,若隱若現者,云門大壽也。拾級而上,云門祈壽也。

    山神廟   《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皆曰神?!庇菟磿r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青州當地古制延續至今。百姓至此求子求財、求福求壽,祈求生活幸福安康。

    紅樹丹崖   云門山觀壽亭至望壽閣一帶山巖,為典型的紅丹崖地質地貌,每當紅日初升,掩映成為紅樹丹崖自然景觀。明代青州詩人閻曾賦詩《題云門山》:“紅樹丹崖簇錦云,清泉白石靜無塵;明光一點通南極,絕壁千尋近北辰?!?/span>

千龜拜壽  該路面紋理酷似靡肩接踵的“龜背”圖案,構成了獨特的地質景觀,民間素有“千龜拜壽”傳說,相傳為云門山祈壽時所造化。今青州境內堯王山、圣水峪等地有龜背石景觀多處。

望壽閣 民間俗稱靈官殿,北宋末年王靈官孝文化的故事既源于此。民國末年毀于戰火,20世紀90年代重修,道觀依山勢而建,駝山之上遠觀形似“鳳冠”,近與大云頂摩崖巨壽相互對應,故更名為望壽閣。

    狀元樹  相傳為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武狀元丁殿祥所植。丁殿祥,回族人,善騎射,有百步穿楊之功,官至廣西參將。今青州南陽城南營街路西有丁狀元府第。

明代摩崖巨壽   中國摩崖古“壽”之王。字體端莊大方,結構嚴謹,通高7.5米,寬3.7米,僅寸字就有2.30米的高度,青州民間有“人無寸高”的戲語。此壽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九,衡王府內掌司冀陽周全所獻書。據《辭?!酚涊d“壽比南山”即出于此處,云門山因此被譽為“中華古壽文化第一山”。

云門拱璧  相傳為祖龍(秦始皇)所鑿,古青州十景之一,云門山因此而得名。洞高約3米,寬約4米,深6米余,南北貫通,遠望如懸鏡,故稱“云門拱璧”。民間有《楊二郎擔山追太陽》、《衡王嫁女》等傳說故事。

二龍池  古稱“龍潭”,位于云門洞北側。據地方志記載“龍潭”為乾德年間,都綱王承慶等所鑿。西池側地面刻有“天池水”三字,相傳二龍池水系由云門山大云頂“天池”供給,“天池”無池之形,有池之實,實為云門山未解之謎。二龍池池水深不見底,清澈碧綠,常年不枯,有“云門明珠”之美譽。

馬丹陽浮雕像   刻于明嘉靖年間,為衡王府弘揚道教的歷史見證之一。馬丹陽,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金代著名的道學家和醫學家,曾與丘處機在青州布道 ,并在南陽城內倡建了太虛宮。

    三豐洞  又名張仙洞,洞深四丈許,中裂為澗,內有石床。 明嘉靖《青州府志》載:“張三豐,永樂間隱于云門山之陽,修煉洞中,太宗賜號三豐,今有張仙洞?!泵鞒绲澞觊g御史黃宗昌《嶗山志》亦有記載:“永樂年間張三豐者,嘗自青州云門來于嶗山下居之?!?span lang="EN-US">         

云門山隋唐石窟造像群  山陽摩崖處有大小5個石窟,石刻造像計 272 尊,有題記者可追溯至隋開皇九年(589),是研究我國雕刻繪畫藝術和佛教發展史的珍貴實物資料。2013年,云門山石窟與駝山石窟合并,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 窟  又名李公井,位于云門洞西側??跔钊缇?,深不可測,夏秋季節云霧蒸騰,故名“云窟”,唐天寶十一年北海太守趙居貞為唐玄宗“投龍”祈壽之處,唐薛異弱《集異記》載有隋代北海人李清(今云門山街道李寶峪村)探云窟的故事,明馮夢龍據此改編為《李道人獨步云門》并收入《醒世恒言》一書。

投龍壁題刻群  “投龍”是古代一種把許愿寫刻于金屬或玉石之上,投入洞穴、峽谷或泉水之中,進行祈壽求福的道教禮儀。云門山大云頂山勢陡峭、洞穴密布,為古代“投龍”的理想所在,今有詩碑和石刻多處。著名的有唐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北海太守趙居貞為唐玄宗祈壽而作的《投金龍環壁詩》石刻,詩文被收入《全唐詩》。

    云門仙境    主峰大云頂有一云門洞,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高懸之鏡。每逢夏秋時節,云霧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于其上,若隱若現,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云門仙境”。此處碑文為明朝萬歷壬子年按察司副史平灤公高第立,因明末清初戰亂被損,清順治庚子年,時任青州知府的夏一鳳重建。

    迎旭門  元朝古建筑風格,為全石無梁拱形建筑。據隋代古文獻記載,迎旭門只能建于第一個見到太陽升起的地方,而古青州為東方第一州,所以歷代王朝制度中規定,只能在青州建迎旭門。

    天池 “天池”二字,原來被壓在迎旭門下,2005年整修時重見天日。何人所書?志書無記載;為何寓意?難以解釋;因何被覆壓?定有緣由;敬請解讀。

    天仙玉女祠    祠內供奉碧霞元君。始建于元朝,為石質無梁雙拱建筑,原為蒙古包式建筑,后因忽必烈崇尚道教,改為道士帽形狀。

    玉皇殿   供奉玉皇大帝。原為元朝古建筑,毀于解放戰爭初期,于84年重修。三皇殿    建在云門山頂峰中部,供奉著人類的三個祖先—伏羲、神農、軒轅,即天皇、地皇、人皇。原為元朝古建筑,毀于解放戰爭初期。

    萬春洞(希夷石室)  俗稱陳摶洞,為明嘉靖年間衡王府開鑿,幽靜的石室內,有陳摶枕書長眠高浮雕石像,以及自然山泉和人工開鑿的石井、石床。遍布洞內外歷代詩文、題記,又勾勒出睡與醒之間的現實與夢幻世界。

    東西閬風亭   云門山頂峭壁的兩端,建有東、西兩處閬風亭。西閬風亭,可遠眺西南層巒群峰,將大好河山盡收眼底。東閬風亭,仿佛雄雞獨立,峭拔俊秀。據史料記載,唐朝著名書法家李邕任北海太守時,李白、杜甫同來青州拜訪,李白曾在東閬風亭留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的著名詩句。

 

 

免费观看性爱av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