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于1952年成立了文物管理站,1959年正式建立博物館。此館為1984年奠基而建,占地面積3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1萬2千平方米,其整體建筑風格是頗具民族特點的古典式建筑群。
青州市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5萬余件,其數量之大,品種之全,文物之精,名列我國縣市級博物館前茅。館藏文物或為天下僅存,或為唯一出土,或為全國之最,是研究我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俗風情所不可缺少的珍貴實物資料。2008年5月,青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是全國83家一級館中唯一的一家縣級綜合性地質博物館。
來到博物館,首先可以看到門前兩側的一對巨型獅子,它們為明朝衡王府的遺物。石獅昂首挺胸,神態威猛,雖經400余年滄桑而威儀不減。拾級而上,抬眼仰望,由著名書法家舒同先生題寫的“青州博物館”牌匾,莊重地懸掛在博物館正門的上方。
北展廳門前的一對明代鐵鶴特別引人注目,高達4.2米,重約3噸。左側鐵鶴鑄造于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右側鐵鶴鑄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為明代衡王府的遺物。鶴長頸,高足,嘴微張,雙足立于龜背之上。龜四足著地,呈伏臥狀。在龜背四周飾有八卦圖案,寓意著龜鶴延年,健康、長壽。鐵鶴是分范澆鑄而成,鶴腿及龜為實心,鶴體為空腔,是典型的外模內范澆鑄技術,使仙鶴整體看來栩栩如生,靜中見動,動中有靜,似引頸欲鳴,歡迎八方賓朋。
青州歷史(史前——1840年)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記憶,那是漫長歲月與歷代人文給它留下的獨一無二的精神烙印,這份記憶越醇厚,這座城市就越有味道。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第一甲第一名”,這個版面主要是以我們青州的特色元素——狀元卷為背景,利用滾動屏展示從大禹九分天下至清代的青州疆域圖。青州為古九州之一,大約是5000年前,洪水橫流,江河泛濫,大禹奉命治水。洪水消退,田野重現,大禹又把天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首次有了“青州”的概念?!扒嘀荨边@一地名本身就是文化,它來源于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海岱惟青州”,海指渤海,岱指泰山,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渤海與泰山之間的廣袤區域就是青州。又因為青州位于最東方,按照古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所以叫青州。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氣清色綠,萬物茂盛,生機盎然,是一年的春天,事物的發端。由此可見,在我們先人的理念中,青州是一個包含無限發展生機和希望的美好家園。青州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為歷代名城重鎮、商貿中心、四方通衢,留下了瑰麗的文化遺存。接下來的時間,我們沿著先人的足跡,探索青州凝重輝煌的歷史。
青州在遠古時期為東夷之地,根據青州境內出土文物考證,早在一萬年前的細石器時代青州就有原始人類在這里居住、生活;新石器時代,這里形成發達的東夷文化,從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序列明晰,一脈相承。
刮削器,一般是用來剝獸皮、刮獸肉和加工皮革的工具。我們展出的這件刮削器,個頭較小,僅有4厘米,是用來剔除獸骨上的細小獸肉的工具。這件刮削器是距今10000年左右細石器時代的標準器,它的出現說明一萬年以前,青州這個地方就有原始人類在這繁衍生息,并且開始從事漁獵活動,同時揭開了青州地區文明源頭的面紗,是青州地區文明的曙光。
這件桂葉形石鏟是距今7300——6100年左右北辛文化時期的遺物,是用來翻土播種的農耕工具,兩面有磨制的痕跡,說明7000年之前青州地區的原始先民已經使用磨制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北辛文化時期青州先民以磨制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骨、角、牙、蚌器十分豐富。在青州東夏桃園遺址還出土了北辛文化時期的石磨棒,這是一種將谷物脫殼用的工具,應與石磨盤配合使用。石磨棒的出現說明北辛文化時期青州地區的原始農業初具規模。
陶器制作是東夷文化的一個亮點。這件陶鼎是在東夏鎮桃園遺址出土的,陶鼎在古代可以作為烹煮用的器物,從夏商周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6100——4600年,先民的生產工具依然以石器為主,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制陶技術較前已有很大提高。這件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壺,系手工制坯,經慢輪修整,并在紅色陶衣上用黑色局部施彩。這件彩陶壺的出現代表著當時的陶器制作水平,也反映了當時人們注重實用,在此基礎上再講求美觀的思想。
這件倒錐形的陶器很珍貴,它叫陶拍,主要是用來拍打器物表面,使器物既美觀又堅固。這件陶拍的正面還有一幅陰線刻畫的圖案,專家認為左邊是一位母親,右邊是一個襁褓中的小嬰孩,是一幅母親正在給寶寶哺乳的哺乳圖。龍山文化在陶器上刻畫類似圖案的現象較少見,這件刻紋陶器的出土,為我們研究史前時代的線刻藝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龍山文化距今4600—3900年左右,生活用具仍以陶器為主,出現了精美的黑陶,所以龍山文化又被稱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以“黑如漆、薄如紙、硬如瓷”的蛋殼黑陶最具特色,青州地區以素面的磨光黑陶為主,這些主要是黑陶的生活用品,如水杯、酒器。我們青州地區的先民是以鳳鳥為圖騰的,龍山文化時期青州地區的鳥圖騰崇拜體現在方方面面,這件陶鬶就是很好的例證。流的部分像鳥嘴,頸兩側各有一圓形鏤空,像鳥的眼睛,三錐形足。整個器物造型似一只昂首挺胸的鳥的造型。鬶是古代陶制炊器,始見于大汶口文化,盛行于山東龍山文化,主要流行于黃河下游地區,是一種三足具有穩定性的陶質容器,被古代先民用來盛水或煮飯。
龍山文化時期先民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打漁、蓄養牲畜。東夷人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財富。1984年鳳凰臺遺址出土的卜骨,說明東夷人已經開始舉行占卜活動。
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于1962年在平度的東岳石村首先發現而得名。陶器依然是先民們主要的生活用具,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陶器看起來具有古樸的特性。岳石文化有六大類型,以青州郝家莊遺址最為典型,郝家莊遺址出土的陶器以子母口、凸棱為主要特點,這是其他文化陶器所不具備的特征。在郝家莊遺址還出土過大量的骨器,包括骨針、骨匕和骨簪。骨針是用來縫制獸皮的工具,是用獸骨或鳥的翅膀骨、腿骨磨制而成。骨針的出現說明人類已經知道用獸皮縫制衣服御寒,從而擴大了生活的領域和活動范圍,人類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青州郝家莊遺址還出土過一些青銅小件,岳石文化是銅石并用時代,相當于中原王朝的夏王朝時代。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商時期,古青州地區自然條件優越,適合人類居住,存在著眾多的方國,見載于文獻典籍的有季崱氏、逄伯陵氏、薄姑氏、斟灌、斟鄩等等,還有史書無載的亞醜族,青州市東夏鎮蘇埠屯墓葬群,即是亞醜族的墓地。蘇埠屯商墓群位于青州城東北的蘇埠屯村,在1931時蘇埠屯的村民挖出了商代晚期帶有亞丑銘文的青銅器,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蘇埠屯經過兩次科學系統的發掘,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資料。1965年的發掘共清理4座墓葬和1處車馬坑。其中最重要的是1號墓?,F在我們看到的是蘇埠屯商墓群一號墓的模型。一號墓長15米、寬10.7米、深8.25米,有四條墓道和亞字形木槨室墓室,附近有三個殉葬坑,共有48個殉葬奴隸、六只小狗和一只不知名的小獸。殉葬奴隸大多數是兒童。殉葬奴隸的體態多種多樣,在棺材頭部下面有一個跪姿奴隸,這就是奴隸社會殘酷的“頂棺葬”。1號墓出土兩件銅鉞最引人注目。銅鉞的用途很廣泛,既可以作為武器,像刀斧盾牌等十八般兵器,也可以作為刑具,如同鍘刀,還可以是主人身份的證明,權利的象征。這方銅鉞很獨特,呈亞洲的“亞”的形狀,牙兩邊各有一個銘文“醜”字,亞醜二字是在1931年的時候郭沫落先生首次考證的?!皝嗎h”銘青銅器的出現說明殷商時期青州一帶是亞醜部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在這座商墓中還出土過紋飾精美的車馬飾件,花紋精致,品種齊全,時代較早,為古代車馬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車馬飾件主要指的是中國古代車馬上的配件,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車馬遺跡是河南安陽殷墟車馬坑出土的商代晚期馬車。蘇埠屯墓葬出土的車馬飾件與殷墟車馬坑大致處于同一時期。這邊是墓葬中出土的一組馬頭飾件。馬作為馬車的主要組成部分及動力源,對它的保護非常重要,因此馬身上的飾件不僅要求美觀,更注重實用。馬飾件包括當盧、節約、泡、銜、鑣。這一組馬頭飾件中缺少一個節約,中間這個倒三角形的是當盧,是馬額部下緣至鼻部的裝飾件,主要保護馬匹的面部;小圓泡是銅泡,與旁邊的節約配合使用,起到連接和裝飾的作用;下面的是鑣和銜,馬銜主要是放在馬的嘴巴里,又叫馬嚼子,銜和鑣控制馬匹行進方向(主要由牽韁人控制);最下面的是銅鈴,系于馬脖上,既可以起到美觀的作用,同時在馬行進時可以發出清脆的響聲。這邊是一組車飾件。馬車通過衡、轅、軛等構件與馬匹聯系在一起,形成車與馬之間的穩定結構,方便駕馭。衡,橫在馬背上,起連接作用,轅與衡呈交叉關系,通過皮革或者其他方式連接在一起,從而連接馬與車,是車馬飾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軛起的也是固定作用,是為了防止馬匹移動,與衡、轅脫落。上面這兩張照片是根據出土的車馬飾件還原的場景圖。從隨葬品和墓葬的形制可以看出,蘇埠屯一號墓是迄今為止安陽殷墟以外規模最大、規格最高、殉葬人數最多的商代墓,說明墓主可能是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類人物。
中間展柜里展出的是一件青銅爵。爵,飲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夏商周時期,作用相當于酒杯。館藏的這件青銅爵呈圓腹三足,尖的一側為倒酒的流槽,與流相對的這段為尾端,主要是供人飲酒時的入口,流與尾之間有蘑菇狀的小柱,這兩個小柱子據推測有多種用途:爵柱最初為鑄造的缺陷。青銅爵是由陶爵演變而來的,因此在其最初被鑄造成型時,由于流伸出的長度較大,使得此轉折處用銅料較多或是初期時鑄造工藝并不成熟等原因而留下過量的銅成為瑕疵;在溫酒時方便提??;用于控制飲酒節奏或是作為酒是否喝完的標準,就是我們說的一飲而盡;古人一般是喝米酒,米酒中有酒糟會影響酒的口感,可作為固定過濾袋使用;古人飲酒時喜歡在酒杯上拴系香囊,可用來固定香囊;可以防止長胡須或是寬衣袖浸到酒杯中。腹部有一鋬,鋬內有銘文“父己”。在甲骨文中有“兄己”“父己”之名,根據研究,是指孝己——商王武定的一個兒子.有“父己”“兄己”等銘文的商代銅器中,酒器頗多。這是因為那時尚飲酒,貴族階層整天“沉酗于酒(《尚書·微子》)。根據此爵的形制,可以判斷其年代為商代后期。
公元前11世紀牧野之戰,武王姬發起兵滅商,東方商的同姓國起兵反周,周公東征,平定了這些方國的叛亂。為鞏固對東方的統治,封姜太公為齊侯,治營丘。山東大地素來有齊魯之邦的美譽,以齊長城、泰山為界,魯居泰山之陽,都曲阜,齊居泰山之陰,當時的齊國包括今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煙臺等地。戰國初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呂氏成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蔽挥谂R淄齊王故城南的齊陵鎮和青州東高鎮、邵莊鎮的毗鄰地區,分布多座齊國墓葬,被稱為田齊王陵,是戰國時期田齊國君的陵墓,在青州境內有“四王?!?、“二王?!钡?,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過史料發現,“四王?!睘樘稞R的威、宣、湣、襄四王。二王冢指田剡、田午的陵墓。
齊國瀕臨大海,有漁鹽之禮,姜太公重視自然資源的開發,發展桑蠶絲麻,發展漁鹽業?,F在我們看到的這兩件為盔形器,器物造形特殊,主要發現于山東沿海地區,經專家考證,為古代人們煮鹽用的器皿??纹鞯某霈F說明春秋戰國時期,青州制鹽業比較發達。
齊國經濟發達,逐步成為“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記》版或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闔閭和勾踐—《荀子·王霸》)”和“戰國七雄(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的佼佼者。戰爭比較頻繁,兵器廣泛產生。我們看到的這三件是青銅戈的戈頭。戈是春秋戰國時期常見的兵器之一。這種長兵器既適合戰車,也適用于步兵作戰。戈可用于啄擊,但主要用于勾殺,所以古代稱之為勾兵。一般有戈頭、柲、柲冒和鐏構成?,F在我們看到的標號5號為陳胎之右戶戈,保存完好,從文字看應是陳胎這輛戰車上右側的戰士姓戶的人所配備的銅戈。青州市博物館藏的這三件青銅戈,均為某某人所用,且有的人為“車左”或是“車右”,對研究古代戰爭中人員分布提供了很重要的資料,而且為研究我國漢字形體的演變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齊國的金屬鑄造業 也十分精湛。1976年出土于東夏拾甲村一座戰國墓中,同墓中出土的還有銅鼎、銅豆、銅舟等,唯提梁壺保存較好。壺由壺身、壺蓋和提梁組成,尤其是提梁部分制作精妙,采用套模技術進行鑄造,反復套模多次而成。如此高超的鑄造工藝,充分體現了齊國工匠的聰明和智慧。這種反復多次套模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要比歐洲早1000多年。
玉在古代既可作為實用器,也可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還可以作為葬玉和禮儀玉。葬玉是專用于隨葬的玉器,主要有玉覆面、玉衣、玉琀、玉握、九竅塞、玉枕、玄璧和鑲玉棺等。玉覆面是玉質喪葬面具,有綴玉面罩和整玉面具兩種,流行于中國西周至漢代和古代瑪雅。它用各種玉料對應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制成飾片,綴飾于紡織品上,用于殮葬時覆蓋在死者面部。當然,這種奢華的喪葬品僅出現于貴族墓葬中。玉覆面玉件的配置格式并非一成不變,常因墓主身份地位或家境情況的不同而有繁有簡。由于眼睛在人的五官中最為重要,所以不論怎么簡化,眼玉是不能去掉的,玉覆面的正名稱“瞑目”。古人認為玉器有特殊的功效,以玉斂葬,施覆于人體各部位可以保護尸體,防治腐朽。古人西晉葛洪在《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span>
齊地民風淳樸,人們繼承了東夷人的傳統。東夷人風俗中女子地位較高,祭祀多由婦女主持。這種風俗一直延續到東漢。據《漢書·地理志》記載,齊地還有“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的習俗。青州高柳鎮東水渠村民在挖蔬菜大棚的時候發現的八個裸體玉人,應該就是靈物的一種。這八個小玉人通體晶瑩細膩,分四男四女,其中帶冠(帽子)的為男孩,散發的為女孩,從實物看,這八個小玉人均為兒童形象,可能是求子用的,祈求子孫繁昌,人丁興旺。
齊國存世800年間,今青州地區始終是齊國的中心,經濟發達,社會繁榮,是達官貴族頻繁活動的地方,至今留有許多遺存。2011年英科醫療器械公司在廠區施工過程中發現了一組戰國古墓,共清理出三座墓葬,其中主墓一座,出土石、銅、絲織品等隨葬品3000余件,蜻蜓眼、銅螞蚱最具代表性。從隨葬品可知英科工地為田齊貴族的陵墓。我們看一下這件蜻蜓眼。蜻蜓眼為飾物的一種俗稱,一般是玻璃制成?!把劬Α蔽幕瘬f源于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辟邪功能的這種信仰多盛行于從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游牧民族遷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辟邪,一方面隨時都有可能用于交換所需物品。
齊國利用自然資源種桑養蠶發展絲織業,齊國生產的綾羅綢緞遠銷域外,而域外的金銀器也傳入齊地。2004年,在青州東高鎮的西辛村修公路時發現一座中字型的戰國古墓,墓葬由墓道、墓室、陪葬坑組成,出土文物種類齊全,有陶器、銅器、玉器、金銀器、骨器、漆器及絲竹編織物等。該墓規模巨大,是迄今為止山東省發掘的同類墓葬中最大的一座,被評為2004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墓主身份可能是齊國的貴族甚至是王室成員。
中間展柜里的是一件金環首。這件金環首出土于西辛戰國古墓。金環首為刀劍的環首部位,純金鑄造,為圓形,裝飾有一只奇特的怪獸。怪獸造型是一種長著鷹嘴、犄角,身上長毛、腿部有蹄的神獸,這是鷹鹿復合體的造型。這種造型的東西在東亞、西亞發現過,屬于斯基泰文化。斯基泰文化是一種游牧民族的藝術,它以精美的手工制品為代表,注重寫實性與裝飾性相結合,經常使用獸禽搏斗或怪獸交纏在一起的圖案,這些圖案被稱為斯基泰野獸紋。這件戰國純金環首的裝飾風格與斯基泰文化如出一轍,用金環首裝飾的鐵劍是在西方打造的。戰國時期,齊國與西域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當時斯基泰人主要以物易物的方式購買中國的絲綢。斯基泰人不從事農耕,所以絲綢對他們來說十分珍貴。古青州生產的絲綢通過陸路銷往斯基泰人生活的地區。有專家認為,這件戰國純金環首帶有濃郁的斯基泰藝術風格,用它裝飾的鐵劍很可能是用絲綢交換到齊國的。金環首的出現說明早在戰國時期青州就與域外有貿易往來,是文化的交流。這邊展柜里的玉劍摽、玉劍璏和金環首是同屬于一把鐵劍的三個部位。玉劍摽是裝飾在劍鞘頂端。玉劍璏又稱劍鼻,一段鑲嵌在劍鞘上,另一端用來系在腰帶上。這把裝飾著金環首、玉劍摽和玉劍璏的鐵劍不是作戰的武器,而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齊國是富庶之地,在經濟殷實的背景下,形成了“好末技”的習俗。展板上的這件象牙煢就是很好的見證。西辛古墓中出土的這件煢是一件賭具,象牙質地,相當于我們今天說的色子。今天我們的色子是六個面,而這件煢是十四面體,今天的色子的數字是一至六單個出現,而煢上的數字是一至六成對出現。
建筑,作為人類歷史的一種物質文化,是人類走出山洞到平原生活所必需的特有物件。在何官鎮臧臺遺址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建筑構件,如展柜里的瓦當、嵌貝磚、鋪地磚和壁磚。瓦當俗稱瓦頭,是覆蓋建筑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構件,起著保護木制飛檐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這件瓦當上以“天齊”二字作為主體圖案,說明當時齊國的發展。
這件嵌貝磚極其精美,用模具制成。云紋部分是用精心磨制的貝殼粘貼在凹槽內,黏合貝殼用的材料呈黑色顆粒狀,應是黍子。這件嵌貝磚應為春秋戰國或是更早的一個房屋屋脊兩側伸出的鴟吻。
這些建筑構件的出現說明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特別是青州的建筑業是很發達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州是齊國的中心地帶,經濟發達。經濟的繁榮導致了貨幣的產生,現在我們看到的這一組就是齊國使用的貨幣——刀幣,它是由實用刀演變而來,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整個刀幣的長度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形,目前所見的齊刀幣按照銘文區分共有六種,即: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譚邦之法化、節墨之法化、齊建邦張法化。一般來說,在這六種刀幣中,齊法化、齊建邦張法化為戰國時期田齊的鑄幣。有了貨幣必然有制作貨幣的模具,這一組是刀幣范,相當于制錢的模子。那古人是如何造錢的呢?首先將銅冶化成銅液,將模具的上下兩盒和在一起,將銅液從下面的總口灌入,銅液均勻地分流到各個槽中,冷卻之后形成錢幣。這組刀幣范是 夾砂陶的,出土于青州市王母宮鄉前范王村。從出土物看,現在的前范王村應為齊國一處鑄造錢范的作坊,故有“范王”之稱。這一組是賹化錢,是齊刀幣外較流行的另一種齊國貨幣,它是戰國末期齊襄王復國之后鑄造的一種貨幣,也是中國最早的有郭圓形方孔錢,分賹化錢、賹四化、賹六化三種。一賹化圜錢與一枚刀幣的價值相等,而重量只有齊刀幣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從而使重量減輕,幣值增大,便于攜帶和計數,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齊統一全國,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個郡,原齊國故地劃分為臨淄等5個郡,今青州市境內大部屬臨淄郡管轄。秦末楚漢戰爭,韓信平定三齊(泛指今天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 古青州地區入漢。西漢初年在現青州瀑水澗附近設廣縣,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把全國劃分了13個監察區,稱為刺史部,青州就是其中之一。青州刺史部管轄范圍很大,包括東萊、北海、臨淄、千乘、濟南、平原七個郡和菑川、高密、膠東三個諸侯國,轄93個縣,區域相當于今山東省的魯北和膠東地區,刺史駐所曾設在廣縣城,廣縣城是青州歷史上的第一座行政規劃城池。
漢代實行郡國并行制,兩漢之際青州地區存在著許多王國和侯國,包括西漢時的廣國、齊國、菑川國和東漢時的北海國。公元前201年,劉邦封功臣召歐為廣嚴侯,封地為齊郡廣縣,廣縣改為廣國,廣國共傳了召歐、召勝、召嘉三世,至召嘉過世,因召嘉無子嗣,國除,廣縣地入齊郡,又恢復廣縣之名。
鋪首銜環、印章出土于瀑水澗一帶。2007年在瀑水澗廣縣城遺址附近發現了一座一棺二槨式結構的漢代墓葬,在棺與槨之間發現了這一方形的印章,印章上陽文篆刻“召嘉”二字,從出土的印章可以推測瀑水澗一帶為最后一帶廣侯召嘉的墓地。展板上的這件漢跽坐胡俑,也是在廣縣城遺址瀑水澗一帶發現的,是典型的胡人形象。據記載,兩漢之際,在廣縣城被封為侯爵的只有第一代廣侯召歐跟隨劉邦南征北戰,而胡俑的發現地與召嘉墓相距不過數百米,胡俑的墓主人應為召歐。
劉邦為了鞏固他的統治,不僅分封功臣為王侯,也封他的同姓子孫為各方侯王。在召歐被封為廣嚴侯的同時封了他的長子劉肥為齊侯,封地在臨淄。今青州境內的稷山就是淄博與青州的界山,山陰為臨淄,山陽為青州。劉肥的齊國共傳世三代,到劉則過世時劉則因無子嗣,國除,公元前164年,分齊郡以西置齊國,劉將閭為齊王,將閭齊國共傳三世。
1985年群眾在稷山(青州與淄博的界山)采石爆破時,發現一豎井石室墓一座,出土包括鎏金銅器、鎏金編鐘、石罄、海卵石及器物飾件等很多文物,其中尤以鎏金青銅器物最引人注目。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組鎏金青銅鎮。這組銅鎮共四個,呈俯臥狀的小獸。銅鎮也叫席鎮,是用來壓席子用的,以前的時候沒有板凳,人們要席地而坐,當起立或坐下時席子容易折疊,壓住席子四角防止席子折疊。這四個銅鎮,表面是銅鎏金,中空部分灌注鉛,鉛的比重比較大可以承重。
鎏金銅鳳鳥和鎏金龍鳳壁為編鐘架上部的裝飾品。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它用青銅鑄成。古代的編鐘多用于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1978年,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
這件陶質彩繪騎馬俑和這兩批彩繪陶馬都是在香山漢墓出土的。2006年,青州市博物館對位于譚坊鎮大趙村香山漢墓的陪葬坑進行了搶救性地發掘,經過考古鉆探,該墓葬為“家”字形大型土坑豎穴墓,共清理出陶器2000多件,青銅、鐵器2000多件,因陶器彩繪保存完好,數量大,資料價值高,被評為“2006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之一”。出土文物包括人物俑、家禽家畜、勞作出行工具和祭祀的禮器,從出土的文物可以推測,香山漢墓的墓主人至少是菑川國的貴族。西漢時候青州的東部屬于菑川國的管轄,都城在劇縣(今昌樂西北地區),公元前164年,劉邦封他的孫子劉賢為淄川王。漢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采取“削藩策”,施行“推恩令”,劉賢參與七王之亂,兵敗被誅,封劉志為淄川王,共傳8世。
西漢末年政治腐敗,王莽篡國,建立“新”王朝。王莽新朝政治經濟混亂,引發農民起義,漢宗室劉秀趁農民起義之際起兵光復漢室,于公元25年建東漢。東漢時期,青州的東部、北部屬于北海國的管轄,國都在劇縣,劉興封為北海王,共傳7世。今天青州譚坊鎮的馬家冢子村屬于北海國的管轄。1982年在馬家冢子村發現一座甲字形的大型墓葬,出土大量豐富的陪葬品,質地包括金、銅、鐵、陶、玉、石、水晶等。陶器以泥質和鉛釉陶為主。以“宜子孫”玉璧最引人注目。宜子孫玉璧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刻而成的典型的出廓璧,下為圓形,內區飾蒲紋及158個乳丁,外區飾螭虎紋,廓的部分是兩條透雕的盤龍出沒于祥云之中,二龍之間是篆書刻的“宜子孫”三個字,宜子孫是長宜子孫的簡稱,是子子孫孫,宜室宜家的吉祥語,希望子子孫孫能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封建家長對自己家庭的一種要求與期許,希望自己建立起的家業,包括封建家庭的倫理、禮儀以及財富能被妥善繼承,并使兒孫們在自己創立的厚實基業中,安享富足、舒適的生活。同時,這也是封建家長為自己及兒孫設定的一種人生道路。該玉壁保持了一種和諧統一的美感,充滿著動態和靈氣,是漢代玉器的上乘佳作。這塊宜子孫玉璧以體形大,雕刻精湛而著稱,是目前我國國內罕見的一件刻有漢字的漢代大型館藏玉璧。
馬家冢子墓出土的玉器,不論在質地,還是工藝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顯示了墓主人生前高貴的身份和奢華的生活。
這塊體形較小有缺口的玉璧是和“宜子孫”玉璧一起出土的為福玉璧,在璧下部的外緣有四個小孔,推測應為懸掛之用。這種玉器形體較小,主要用來懸掛在腰間或身體的其他部位作為裝飾物。
玉在古代還可作為葬玉,我們前面講過喪葬用具——玉覆面。展柜里中間這一部分是馬家冢子墓中出土的銅縷玉衣的玉衣片。玉衣是供皇帝和貴族死后穿的葬服,又稱 玉柙 或 玉匣 ,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并以金絲、銀絲或銅絲相連而制成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據《后漢書.服志》記載,皇帝使用金縷,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但在西漢時未必有如此嚴格的限制,故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使用的為"金縷玉衣"。由此判斷馬家冢子墓應是東漢中晚期某位北海國王室成員之墓。
與玉衣片一塊出土的還有這兩枚玉握,玉握一般是放于死者手部的,做成豬的形狀,又叫玉豬,豬的頭部為典型的漢八刀,豬在古代是財富的象征。玉衣片、玉握的出現證明葬玉有保存尸體的作用。古人西晉葛洪在《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span>
這邊還是馬家冢子漢墓中出土的一組陪葬的低溫綠釉陶器,包括釉陶灶、有陶壺、釉陶雞等。釉陶器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區,故又稱北方陶釉。其所用釉藥中含有多量的氧化鉛,燒制溫度不高,約在700—800度左右,胎釉一次燒成。釉陶能在低溫中燒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鉛,所以亦稱鉛釉或軟釉。釉陶的出現是漢代制陶業的一大進步,為后來各色低溫釉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州先后歸曹魏、西晉、后趙、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等少數民族政權管轄。雖然政權更迭頻繁,卻是青州成為整個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發展、鞏固時期。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大將曹嶷占據青州,夷廣縣,在青州西部堯王山南筑廣固城,并將青州、齊郡、臨淄縣三級政府遷入廣固城,青州取代臨淄,成為山東三齊大地的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齊文化便演衍為青州文化。廣固城為第二座青州城。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鮮卑人慕容德建立南燕國,定都廣固城,這讓青州成為山東歷史上唯一一個作為國都的城市長達12年。當時的南燕國占有今山東的大部分地區。慕容德是《天龍八部》里邊慕容復的原型。南燕國是一個以鮮卑慕容部軍事貴族為主體,漢胡結合的聯合政權,它的建立,促進了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融合。
東晉義熙六年(410),大將劉裕滅南燕,夷廣固,在今青州北關一帶筑東陽城,東陽城為青州歷史上的第三座青州城。公元420年,劉裕稱帝,國號宋,史稱南朝劉宋。青州歸屬南朝劉宋,羊穆之為青州刺史。北齊天保七年(556)冬十一月,移益都縣治到東陽城。從此,益都縣治青州城,直到1986年撤縣建市,歷時1430年。
這一對是東晉時期的鎏金銅馬鐙。馬鐙是一對掛在馬鞍兩邊的腳踏,供騎馬人在上馬時和騎乘時用來踏腳的馬具。馬鐙的作用不僅是幫助人上馬,更主要的是在騎行時支撐騎馬者的雙腳,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騎馬的優勢,同時又能有效地保護騎馬人的安全。馬鐙大多使用鐵制成,為的是使馬鐙更牢固,不被脫落。西晉時有單蹬,東晉十六國時有雙鐙。馬鐙被西方馬文化研究界稱為“中國靴子?!?/span>
十六國時期,由于長年戰亂,富庶的齊地變得民不聊生。北魏孝文帝改革,青州地區的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中國最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洱R民要術》的作者是賈思勰,是北魏時候的青州益都人,曾任過青州高陽郡的太守?!洱R民要術》是一部中國古代農林牧副漁各方面知識的百科全書,是對青州地區長期以來農牧業生產經驗的總結,真實反映了這一地區北魏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這一件東晉黑釉盤口雞首壺。雞首壺,又叫天雞壺或雞頭壺,是指雕塑雞頭為裝飾或壺嘴的瓷壺,創制于三國時期,盛行于西晉,其前身是盤口雙系壺。初創時期的雞首壺短小無頸,在小盤口壺肩部一面貼雞頭,相對的部位作一微凸的雞尾,首尾呼應。起初,雞首壺的雞頭流純粹是做裝飾用,不通壺腹,不能傾注。兩晉時期,壺體逐步變大,雞頭加高,有裝飾性演變為實用性長頸雞首流,可以出水,雞尾變成圓形把手和龍首柄,上端接口沿,下端連于器肩便于握持和傾倒,融器物的觀賞和實用于一身。這件黑釉盤口雞首壺釉質黑亮,據考證應屬東晉之物。黑釉瓷器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瓷業生產中的新品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是在青瓷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顏色釉瓷,它的燒制成功,打破了單一的青釉傳統,豐富了釉裝飾的內容。這件雞首壺通體洋溢著渾厚質樸、秀麗清新的魏晉風范,是東晉德清窯雞首壺中的一件珍品。
這邊這件是南北朝青釉雞首盤口壺。盤口,細頸,肩部一側有一對并列的雞頭作流,雞頭的刻畫惟妙惟肖,有冠有眼,頸細長,作昂首長鳴。另一側用雙股泥條塑龍頭把手,龍頭僅具有輪廓,龍口銜盤,流與把之間的肩部,裝飾對稱的橋形方系。據專家研究,雞首壺是南方越窯首先燒造的。雞首壺在南北朝時期有進一步發展,入唐以后,雞首壺便被酒注子(執壺)所取代。這件雞首壺雖雞頭神情畢肖,但雞首純作裝飾,不通壺腹,不能傾注,沒有實用價值,此壺是用于陪葬的冥器。從這件壺的造型、釉色來看,應屬南方越窯的產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人口遷徙,促使民族間文化碰撞融合,促進了文化方面的改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古青州地區的佛教藝術便在這一環境中誕生、成長,形成了特有的青州風格的佛教藝術。青州青州是佛教傳入較早的地區之一?,F青州境內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寺院是寧福寺,自北魏以來,由于統治者的提倡,佛教得到了長足發展,佛教寺院迅猛增長。有據可考者已有廣固南寺、勝福寺(亦稱廣福寺)、七級寺、白茍寺、張河間寺、南陽寺(后改稱龍興寺)、孫泰寺、大業寺、彌陀寺、吉祥寺、重興寺、候愷寺、延祥寺、彌勒寺、石佛寺、興國寺等。
這邊只要展出的是古青州地區各個寺院保存下來的佛教造像,其中以北魏永安二年的韓小華造像最為經典。
北魏永安二年韓小華造像。這鋪造像是十分典型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改制以后的風格,表現出了鮮明的漢族士大夫所欣賞的精神風貌。佛和菩薩的面相比較清秀,但從衣著來看,還保留著北魏晚期寬衣大袖、衣褶厚重的服飾特點,體形趨向豐滿,在背屏上佛菩薩身光的后部兩側,分別刻畫出面帶微笑的半身日神和月神像。這尊佛像的珍貴之處在于基座上左右刻“樂丑兒供養”“韓小花華”,佛像左側有題記四行:“永安二年(529年)二月四日清信女韓小華/敬造彌勒像一軀為亡夫樂丑兒與/亡息祐興回奴等后已身并息阿虎愿/使過度惡世后生生尊貴世世侍佛?!睆念}記可知,這鋪造像中的主尊是彌勒佛,當在未來世界下生人間成佛,其思想來源于鳩摩羅什譯的《彌勒下生經》。
我們對西游記中去西天求取真經的唐僧都不陌生,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法顯比唐僧取經還要早228年,法顯是山西襄垣人,三歲出家,于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從長安(今西安市)出發到達印度取經,取海路單身回國,回國后,從青州長廣郡勞山(今嶗山)登陸,受青州刺史劉兗的邀請,居住青州傳法一冬一夏之久,寫下了著名的《佛國記》?!斗饑洝肥侵袊陀《乳g陸、海交通的最早記述,中國古代關于中亞、印度、南洋的第一部完整的旅行記,在中國和南亞地理學史和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顆巨星。
隋唐時期實行州縣兩級制,隋唐時期青州既是國家一級政區,也是國家一級軍區,青州總管府、青州、北??さ闹嗡跂|陽城。
這件朱神達墓志,制頂為尖的,我們稱它為圭首形,是漢朝石碑的特有造型。到隨朝時還有這種形勢,卻已少見。這件墓志高115厘米,寬55厘米,頂部用篆書刻出“故朱府君墓志銘”七個大字,志文為20行,共計640字。志文中主要文字為朱神達歌功頌德之語,均為古人書寫碑文之格式。朱神達墓志最為珍貴的是其字體結構,既不是隸書,也不是楷書,是有隸向楷演變得十分標準的八分體。這些字的結構為楷,而其中用筆有許多隸字慣用的筆劃。這種演變過渡體,以前也曾出現過,但都不如此件朱神達墓志這么標準。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全盛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百花齊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海外貿易、絲綢之路發達,貨幣流通量大增,造成銅供求不足,政府明令禁止用銅鑄造生活用具。這一政策促使了陶瓷工藝日趨成熟,唐三彩應運而生。
這兩件是青州博物館館藏的唐三彩。唐三彩是制陶業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是唐代盛行的一種低溫釉陶器,以白色粘土作胎,采用兩次燒成工藝,先在1100度左右的高溫下燒出素胚,然后在已燒素胚上施釉,再經過800度低溫燒制而成。唐三彩的釉色是鉛釉,是用鉛和石英配制而成的一種透明釉。這種釉料,摻進適量的氧化銅就能燒成綠色;摻進氧化鐵,就能燒成黃褐色。如果摻進氧化鈷,就能呈現藍色。所謂三彩,不是指有三種顏色黃綠白為最主要的施用顏色。帶有兩種以上顏色的則稱為三彩。這件唐三彩爐上流淌著具有清新氣息的藍色,藍色是唐三彩和遼三彩的區別,在唐三彩中有藍色。
這件是唐綠釉雙魚壺。雙魚壺的造型為兩條向上躍起的鯉魚,相擁構成壺體,是選用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物,制瓷工匠抓住了雙魚躍起爭食一瞬間的動作,將其塑造出來,代表著連年有余、富富有余。
這兩件銅鏡也非常精美。銅鏡是古人用來梳洗打扮用的照容工具,唐代是銅鏡發展的高峰時期?,F在我們看到的是銅鏡的背面,銅鏡的表面已經被氧化。銅鏡之所以可以照人,就是銅鏡的表面涂了一層反光劑—玄錫,是水銀和錫粉的合劑,然后用細毛呢打磨之后才可以光彩照人。
李正己,本名懷玉,營州(今遼寧朝陽市)高麗人,唐寶應元年為平盧淄青兵馬使,治東陽城,永慶元年。李正己據青稱藩,“擁兵10萬。雄踞東方?!逼渥永罴{,孫李師先后繼任。李氏父子以青州為中心,統治山東大部54年。史稱李氏父子統治時“法令齊一,賦均而輕”,青州經濟穩步發展。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青州地區經濟迅速發展,尤其是盛唐時,青州成為我國東部重要經濟中心,富庶甲于天下。青州絲織業發達,仙紋綾是專供皇室的御用品。從這張地圖上看出,紅點部位為青州,絲綢通過青州運往長安,再從長安運往西域各國,青州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之一,又是通往日本、朝鮮的必經之路,遣隋使、遣唐使、佛教東傳都經由此。陶馬、陶駱駝就是絲綢之路很好的見證。
唐海獸葡萄鏡,主題紋飾是葡萄紋,葡萄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后傳入中國的一種果品,東漢開始作為裝飾圖案出現。唐代時,西域的于闐國每年都向唐王朝進貢最好的葡萄。這種清香甘甜的果品深受人們的喜愛,于是葡萄紋又相繼飾在織錦、瓷器、銅器和金銀器等器物上,而以銅鏡上裝飾葡萄紋最為突出。在唐代,海獸葡萄鏡經常被當成禮品由皇帝賞賜給朝臣或外夷官員。
北宋建立后,在全國實行路、州、府、縣四級管理制。太宗至道三年(997)首次把轄境分為15路,京師汴梁以東設京東路,治青州,下轄1府、15州,共81個縣,范圍包括今山東全部和河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神宗七年(1074),進一步劃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東路統領8州1軍,共38個縣,治青州。這是青州版圖最大的時候是國家一級政區。
宋代的青州,經濟繁華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貨幣經濟發達。這是一組宋代流通的貨幣,為圓形方孔錢,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青州地區當時繁華的社會經濟狀況。
這邊是銅錠和銀鋌。銅錠和銀鋌也是錢,但這樣的錢是不能流通的,是用來作為收繳稅銀,進奉銀,或作為銀庫的壓庫貨幣。
由于青州經濟發達,又地處交通要沖,各大名窯的瓷器匯聚青州。青州博物館收藏的名窯瓷器令人嘆為觀止。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是連接河湖兩岸的重要交通要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里有一座虹橋,它的原型就是我們青州萬年橋的前身。
宋代,文人治青州,范仲淹、歐陽修、富弼都任過京東路按察使,為政期間勤政愛民,清正廉潔,在民間有很好的口碑,被稱為青州三賢,在范公亭公園里人工湖南邊建有三賢祠。
燕肅,北宋科學家,青州人,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人稱“燕龍圖”。 燕肅學識淵博,精通天文物理,復原了指南車和記里鼓車,著有《海潮論》,繪制《海潮圖》以說明潮汐原理。著名科學技術史家、英國詩人李約瑟在他的《中國與西方的科學和社會》中說:“燕肅是個達芬奇式的人物”。
狀元,古代士子極為仰慕的頭銜,是才華橫溢與勤學博覽的象征,是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物??婆e制度自隋大業元年(605年)創立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綿延1300年,中國歷史上先后產生有名可查的文狀元600名,其中連中三元者寥如星辰,北宋青州人王曾即名列其中。王曾是京劇《秦香蓮》里王彥齡王老丞相的原型。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官至宰相,被稱為是三元宰相。公元1038年,王曾過世,謚文正,宋仁宗親自為其撰寫“旌賢牌”的碑額,皇帝親撰碑額自王曾開始,后又把其家鄉改名為“旌賢鄉”。
李清照,北宋的婉約派詞人,濟南章丘人。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在青州共同生活了14年,后來趙明誠出任萊州知州,李清照兩地奔波又是7年,總共在青州居住21年。李清照的許多優美的詞句就是在青州寫成的,如《如夢令》、《醉花陰》、《一剪梅》等。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占青州后,撤青州府,設益都府,并將北宋的京東東路,改為山東東路?!吧綎|”一詞,最早是個地理概念,泛指整個太行山以東的地區,從金代開始,“山東”成為區劃名稱。山東東路的治所在青州,轄區相當于今天山東省大部分地區和江蘇省蘇北部分地區。元代設益都路總管府,后來,又設立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為中書省派出機構,治所在益都,管轄范圍為今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自唐代始許多波斯、阿拉伯、大食、西域人通過陸路和海路來到青州,開展貿易活動。他們成為后來青州回族的一部分。元統一全國后,回族逐步形成。他們因居官、經商等多種原因駐留青州,他們圍繞清真寺居住,在青州漸漸形成了幾個回族聚居區。青州東關真教寺始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為丞相伯顏后裔創立。當時青州真教寺與杭州真教寺、定州真教寺并成為全國三大真教寺。它融匯了中外建筑之精華,既有中國宮殿式建筑的特色,又帶有阿拉伯式的建筑風格。
青州市博物館藏有三件珍貴的元青花,玉壺春瓶、鹿紋盤和壓手杯。這三件元青花是在195年在青州糧庫的元墓中出土的。元青花玉壺春瓶,喇叭口,細頸,腹部主題紋飾為云龍紋,龍的造型頗具動感。此器胎質薄,純凈,胎體堅致細密,釉質細膩瑩潤,白中泛藍,造型美觀。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凈水瓶演變而來,因宋人的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是一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后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玉壺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兩個對稱的"S"形構成,元代玉壺春瓶承襲了宋代的形制,已從宋代的實用酒器轉變為陳設器。明代的玉壺春瓶以青花品種最為常見。主題紋飾常常以云龍、梅、蘭、花鳥、纏枝蓮等為主要裝飾圖案。
菊花紋壓手杯,敞口,葵口型,胎體厚重,器形小巧,將杯體覆合手中,大小恰合掌心,故有“壓手杯”之稱。
元益都路府學銅鐸。鐸是古代的一種樂器,有舌,是大鈴的一種,盛行于春秋至漢代。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遇有戰事時用之。鐸因其舌質地的不同,又有木、金之分。青銅鐸,即所謂的金鐸,是在軍陣中用以起眾的軍用樂器。然而館藏的這件鐸為元代益都路府學所用,它的作用相當于今天學校里的電鈴。
明中期至清前期,青州科舉鼎盛,名卿巨公輩出,據不完全統計,明代一朝益都縣共有進士68人,清代益都縣進士25人。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明萬歷二十六年趙秉忠的殿試試卷,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卷。趙秉忠狀元卷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它填補了我國明代宮廷檔案的空白,成為海內外孤本。
這份試卷總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簡歷部分,包括考生姓名、年齡、籍貫、讀過哪些書、參加過哪些考試,他的曾祖父親、祖父親、父親是否做過官都要一一列舉,簡歷部分是用毛筆書寫的仿宋體,這一部分是要密封的,簡歷左下角的“彌封關防”的水印相當于我們今天的密封線。從“第一甲第一名”至閱卷管署名之前的這一部分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總共是2460個,均為館閣體小楷。古代考生在皇帝面前答卷,稱為殿試或是策對,這是一份治國之道。當時,萬歷一朝朝政混亂,宦官當權,考生主張統治者要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勤政愛民,提出了“實政”和“實心”的論點,也就是以法規治理國家并且加強道德教育,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還有一個最為精華的天民說,一般稱呼百姓為草民、賤民、子民,我們都是皇上你所治之民,名曰“天民”,皇上你所司之職